如果有人问,中国红色旅游最经典的书籍是什么,也许很多人会回答——《西行漫记》。一个美国人所描写的红色记忆,影响时代之长、影响力之强、影响面之广,令笔者感慨。《西行漫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红色旅游开发启示。
一是有吸引力。斯诺去西北采访以前,对红色政权充满着好奇:“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的领导人是谁?没有大工业基地,没有飞机,没有金钱,红军力量如何壮大?共产党人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前景如何?能否成功?一旦成功,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一系列问题不仅让当年的斯诺好奇,也让今天的年轻人对当年的红色边区充满向往。旅游资源的核心就是要对游客产生极大的吸引力,然后才可能开发利用,继而产生价值。
二是生动。《西行漫记》中对领袖人物的描写尤为生动。斯诺在书中写道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的印象:“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斯诺描写大将徐海东:“他身材修长,四肢灵活,肌肉发达,每条腿,每只胳膊,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的眼下穿过脑袋又从后耳穿出”。“他的门牙是怎么掉的,是因为骑马在路上驰骋,为躲避一个战士而直接撞到了树上,两星期后苏醒过来,发现他的门牙已经嵌在了那颗树上”。斯诺在对他英勇无畏表示钦佩的同时也十分幽默地突出了人物性格。这是战争时期领袖人物真实而生动的形象,但在目前我所看到的博物馆中,还没有一个有关领袖人物的展示如此鲜活动人。
三是客观。斯诺对毛泽东的采访最多,所写的篇幅也最多,但对毛泽东的评价却没有神圣化。“切莫以为毛泽东可以做中国的救星,绝不可能一个人可以做中国的救星。但是你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天命的力量,不是昙花一现,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根本活力”。这种活力来自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分析,达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正是因为毛泽东的这种洞察力可以成为复兴中国的动力,所以在“富有历史性的意义上,毛泽东也许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正是出于一个记者的客观分析,斯诺对毛泽东的个人情怀和思想有着深度理解。
四是视野。《西行漫记》的描写视野广阔,其中有对历史的延续分析,有对军事地理的空间描写,有对地方文化的理解,也有对中国和国际局势的比较,全书内容精彩纷呈,军事的传奇故事,边区的生活场景,文化的和而不同等,都令人着迷。《西行漫记》给国内外的读者展现出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但是,在目前红色旅游的开发中,往往局限在简单的描述、参观上,没有从更广阔的视野上将红色文化展现出来。美国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教授认为红色文化的核心是用各式各样的文化资源进行社会总动员,他将此称为“文化置换”(Cultural Positioning)。
笔者认为,这种文化置换展现出来的红色文化与中国的历史和地理,自然和人文的结合是十分精彩的。遗憾的是,有关部门没能将这些精彩深入浅出地表现出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