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国庆期间,华博馆受到市民的热捧,仅黄金周前三天已接待参观者超过10000人,参观者都对江门深厚的华侨历史和文化底蕴表示赞叹。
笔者曾数次到华博馆参观,每次都对馆内的展出有新的认识与感悟。对于华博馆在国庆期间受到热捧,笔者并不感到意外,倒觉得是必然的结果。前段时间,曾有机构进行调查,其结果显示,我市市民对居住地的认同度居珠三角各市前列,这充分说明我市具有高度的凝聚力。然而,我市长期以来缺少宣扬本地历史文化的载体,使市民难以更好地认识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华博馆新馆的开馆迎客,正好满足了市民的这一需求,而参观过的市民又对这座花小钱办大事的博物馆予以高度评价,使其获得越来越好的口碑,引燃了更多市民的参观热情。故而,每到节假日或黄金周,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参观,就变得合情合理了。
由华博馆的成功,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一座城市就需要有华博馆这样的宣扬本土历史文化的载体,让市民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爱乡教育,增强地方自豪感。而爱乡教育对于江门这座华侨之乡来说,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种做法可以把众多海外游子的心留住,让他们时刻记挂着家乡,常回家看看,多为家乡作贡献。
然而,仅有一座华博馆,所能产生的社会效应仍然十分有限,笔者以为,我市可借鉴建设华博馆的成功经验,在未来几年加大投入力度,多建几座反映侨乡历史与文化精华的博物馆。
一方面,江门有许多传统工艺和地方特产,可选取有代表性的筹办中小型博物馆。比如,可建设葵艺博物馆,以展示江门悠久的葵艺文化。据笔者所知,当年的侨乡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把葵艺制作当作副业,在一定程度上帮补了生计。我们在布展时,就不单单要展示本土高超的葵艺技术,还应借助葵艺这个视角,全面地展示当年侨乡人民的生活,留下一点城市的集体回忆。其他如陈皮、宫灯、锦鲤等也都是很好的专题博物馆选题,新近涌现的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的工业产品也可列入考虑之列。
另一方面,可以江门五邑的某段历史为主题修建博物馆。今年恰逢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江门日报》推出了《五邑华侨与辛亥革命》大型报道,全面展示了江门先辈如何参与到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当中。我市可以此为题材,修建专门的博物馆,让子孙后代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更好地继承先辈遗志建设家乡。
另外,还应进一步充实已有的博物馆,如市博物馆、陈少白纪念馆,让其展示的手段更加多样生动,展示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不仅仅局限于展出图片或实物。
为了使新博物馆的建设更加顺利,除了政府投资之外,可引入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筹建博物馆。政府还可以华博馆作为成功先例,鼓励海内外同胞捐赠相关文物、实物和图片,以丰富博物馆的馆藏。
笔者期待,在来年国庆黄金周到来的时候,留在本地过节的市民有更多博物馆可以参观,让市民的文化生活更为充实,接受更为详实生动的乡土文化教育。 |